路旁,行道树笔直挺拔整齐排列;山上,新种油松覆盖积雪尽显倔强;沟底,一串野狐狸脚印沿着河道消失在远方。
三九时节,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庆鲁沟,景色分外妖娆。
农历小年前夕,《法制日报》记者来到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,探寻这个深度贫困县的“脱贫之路”。
种树
“前几天这场大雪下得真好!刚种的那些树肯定都活了!”
“那可不是,等开春大伙儿得加把劲儿,今年争取多种点儿!”
1月15日下午,当记者走进庆鲁村村民王丙秀家中时, 下转第三版
上接第一版 他正在和村民王玉科谋划着明年的种树大计。
2017年,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王丙秀注册了庆森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。合作社由20户组成,其中贫困户达到16户。
像庆森脱贫攻坚造林这样的合作社仅在庆鲁沟流域就有15个。每个合作社贫困户占比达到80%以上。
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高度重合,使庆鲁沟和其他沟壑一样,成为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”的典型区域。
庆鲁沟流域总面积5.3万亩,有8个村598户,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户624人。
流水下切、溯源侵蚀、谷坡块体运动共同作用使沟壑纵横成为当地地貌特色。农作物亩产低,为增加产量盲目开荒加剧水土流失,使小流域生态更加脆弱。
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在多方论证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,静乐县委托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了《庆鲁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规划》,通过“山水林田路”流域综合治理,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结合了起来。
几年间,沟内6个村1.2万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,种植沙棘、杏树等经济林;8个村的1.3万亩荒山荒坡修建水平沟种植了油松、荆棘来保持水土;15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0多名社员参加,户均年增加劳务收入1.2万元。据悉,项目完成后,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3.2%。
“我们合作社去年造林800多亩,人均增收2500多元。”谈起增收,王丙秀脸上乐开了花。
搬家
岩子村村民王静今年很高兴——他们搬家了。
从山沟搬到了县城,从土窑搬到了楼房,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:做饭用电磁炉,吃水有自来水,取暖则有地暖。
这个冬天,5岁的小儿子经常光着脚在屋子里高兴地跳来跳去:“这地是热的哩!”
看着家人脸上的笑容,“感谢党的好政策!”成为不善言谈的王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“这是我家以前的土窑,靠山挖的,四口人挤一眼,窑里返潮,墙皮一碰就掉。吃水得到取水点挑,做饭烧柴。”1月16日上午,住进新房的王静拿出手机内存的土窑照片展示给记者看。
住在沟里,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土路。到县城得先步行十里地到丰润镇,然后才能搭上班车,来回一趟得大半天。人出不去,日用品也进不来。买菜买豆腐只能到镇里,为了省事,只能一次多买点儿。
在庆鲁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中,静乐县对沟内除李家会和庆鲁之外的6个村实施了整村搬迁。根据村民意愿,在县城新建了小康苑和利民小区两个集中安置小区。
2019年7月,王静一家通过摇号分到了一套82平方米的两室一厅。
拿着拆除旧窑补偿的4万元,又添了两万元,王静将新房好好装修了一番。
前几天,赶上县城家电促销,王静又花了3000多元买了个对开门冰箱。
“今年先买了十来斤肉,没有多买。”打开冰箱,王静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刚置办的年货,“楼下不远就是超市,买菜很方便,要吃咱就吃新鲜的。”